文章正文

世界顶级绘画作品解读

2025-06-29 17:53
29人阅读
如果用“相由心生”这个成语进入这个问题,就更容易阐述清楚题主所描述的问题。就拿绘画作品来说,绘画是作者心相的外在流露,画家平日的所思所想,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,都是通过绘画这个外相体现出来的。如果不了解画家的心相,就很难看懂他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。自画像19世纪末期,正是西方绘画产生重大变革的时期,各种绘画流派百花齐放,一...

  如果用“相由心生”这个成语进入这个问题,就更容易阐述清楚题主所描述的问题。

  就拿绘画作品来说,绘画是作者心相的外在流露,画家平日的所思所想,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,都是通过绘画这个外相体现出来的。如果不了解画家的心相,就很难看懂他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。

  自画像

  19世纪末期,正是西方绘画产生重大变革的时期,各种绘画流派百花齐放,一步步颠覆了传统的古典画法,涌现出一个个特立独行,拥有强烈现代意识的画家。在奥地利维也纳诞生了一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(1890年——1918年),他以28年的艺术生涯,为西方绘画绽放出一朵朵璀璨之花。

  《母子》

  但是,他的绘画在当时很难让人理解,根本原因是他受西方现代哲学影响很深,不是从形貌,而是直接从精神层面来展现众生相,刻画众生精神上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。他产生这样的艺术理念,跟他生活经历息息相关,也跟“表现主义绘画”本身的探索方式有关。

  《发呆的男子》

  埃贡席勒在20岁左右时就在绘画上小有名气,为了进一步提高技巧,他雇佣了好几个10多岁的少女做模特。一群年轻人经常聚在画室,除过画画外,还经常开派对,喝酒唱歌跳舞,大声喧哗,附近居民被打扰得不堪忍受,所以,居民联合起来报警,说埃贡席勒画室是社会闲杂人员聚居地,更有甚者,指控他勾引未成年少女。

  《死神和少女》

  很快,因罪名成立,他被逮捕入狱。他怎么也想不通,因为画画竟然带来了牢狱之灾。从监狱出来不到一年时间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他被征召参军,虽然极不情愿但无能为力。

  两年的从军生涯,埃贡席勒看到身边一个个战友非死即残,而他是那样幸运,活了下来,这带给他心灵上的震动是难以磨灭的。

  风景

  从战场回来后,他的画风大变,因为他经历的生活是残酷无情的,所以,他喜欢描绘扭曲而病态的人物,展现人物内心的痛苦不安和孤独无助。不但人物造型是扭曲夸张的,连人物的神情和思想也是如此。

  可以说,埃贡席勒用绘画记录了“一战”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和伦理价值重建的一个过程,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他的绘画,就能欣赏到他的作品的“好”。

  世界顶级油画大师们的作品是留给人类的灿烂瑰宝,他们用高超的技艺和色彩描绘着大自然,抒发着自己的情感。

  那些令人毛骨悚然,恐惧的惊世骇人之作更能表达作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,反映了欧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面貌。

  《呐喊》《雨中的女郎》《抽香烟的骷髅》《战争面孔》《土星噬其子》《地狱》《酷刑受害者团长》,《美杜莎》《坎比斯的审批》等都是令人倍受压抑的病态之作。

  《呐喊》是挪威国宝级画家—爱德华蒙克最精湛的作品。画面中一个男子张着口双手捂着脸,表情极其痛苦,扭曲的空间,血红的夕阳无一不让人感到作者内心压抑着巨大的悲愤,宣泄着心底的恐惧及不满。

  蒙克有着悲惨的童年,他的父亲常常给他灌输地狱的恐惧,母亲和姐姐都是因病过早去世,特别是看到姐姐重病期间,苍白的面孔,虚弱的表情,凌乱的稍带有红色的头发,都深深印刻在脑海中,此刻他无助,无力,恐惧,悲伤,一直到姐姐的去世。蒙克将沉闷,焦虑,孤独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,他善于挖掘人类心灵深处,把心灵的美丑展现给世人,赤裸裸地描写人类的本能,善良与罪恶并存,美丽与丑陋共生。

  蒙克作品多以生命,死亡和爱情为主题,被冠以心灵现实主义称号,他的作品曾得到纳粹的攻击,但对德国青年影响非常深刻。这也为以后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。


本文由 面积换算器 整理编辑,转载请注明出处,原文链接:https://m.qncha.com/mianji/article_n3Wyx2qPQJO1.html

热门文章
学习应用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