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正文

包拯会不会是昆仑奴的后代

2024-04-30 11:54
41人阅读
包拯是宋朝名臣,民间传说他断案如神,执法如山,被称作‘’包青天‘’。据说包拯天生一张大黑脸,前额有块月牙疤痕。那包拯真实的长相到底怎样呢?这个问题在史料上记录很少,也许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去描述他的外形,因为包拯的长相已经定格在舞台上,一张大黑脸早已深入人心。其实根据近代考古的发现,人们了解到包拯并非是大黑脸,而且个子不高...

  包拯是宋朝名臣,民间传说他断案如神,执法如山,被称作‘’包青天‘’。据说包拯天生一张大黑脸,前额有块月牙疤痕。

  那包拯真实的长相到底怎样呢?这个问题在史料上记录很少,也许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去描述他的外形,因为包拯的长相已经定格在舞台上,一张大黑脸早已深入人心。

  其实根据近代考古的发现,人们了解到包拯并非是大黑脸,而且个子不高,也就是165cm左右,跟他在舞台上高大上的形象出入很大。实际上包拯是个小巧玲珑的文弱书生,那他是什么时候被黑的呢?

  这就要从中国的戏曲艺术开始说起,国剧京剧中人脸有不同的颜色和造型,通过这种脸谱形式,来表达人物的性格。包拯的黑脸代表的就是铁面无私。戏曲舞台上的曹操就是白脸,白脸代表的是奸诈。

  包拯的黑脸形象最早起源于宋代。真正普遍流行是在元代,经过艺术家们不断的加工,包拯的黑脸也就定格啦。到目前为止与包拯有关的戏曲多得举不胜举,最为有名的当属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所作的《包待制智斩鲁斋郎》和《铡美案》等,近代电视连续剧《包青天》也是把包拯好好的宣扬了一番。

  既然是戏曲艺术,虚夸的成分自然很多,移花接木也就不足为奇,作为正面人物的包拯,把不少可有可无的事迹都收入囊中。于是高大上,脸黑心红的包拯就活在人们的心中,要想改变他的形象已经很难啦。

  包拯29岁入仕,到今天的江西永修县做县令,由于父母年岁大,离家远,他干脆辞官回家陪父母,父母过世后,他又在家守孝,直到39岁时,才在乡亲的劝说下再次入仕。历任任天长知县、端州知府、监察御史、三司户部判官、三司户部副使、知谏院、开封知府、枢密副使等。

  包拯做事很讲原则,在每一岗位上都做得有板有眼,业绩都相当不错,于是树立了良好的口碑,最后竟然病逝在工作岗位上。

  介绍了这么多,我们还是回到问答上,包拯到底是不是‘’昆仑奴‘’的后代,回答是肯定的:不是。因为他根本就不是黑人。说到这里我下面还是给大家来介绍一下什么是‘’昆仑奴‘’。

  ‘’昆仑奴‘’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简文帝时期,他们是随驯象由东南亚进贡而来的象奴。简单理解也就是跟大象一起表演的奴隶。

  在唐朝有很多达官贵族都豢养“昆仑奴”,这些“昆仑奴”,基本上都是来自东南亚和南亚,他们是被阿拉伯商人贩卖到了唐朝,“昆仑奴“一词跟昆仑山没有半毛钱关系,古人把黑的东西比作昆仑,因此大家称他们为‘’昆仑奴‘’。

  ‘’昆仑奴‘’老实本分,而且吃苦耐劳,忠于主人,能以身保卫主人的安全。在明朝郑成功的父亲就有一支黑人部队。由于‘’昆仑奴‘’有这些特点,所以非常受欢迎。

  话题扯远了,我们了解了‘’昆仑奴‘’的意思,也就明白了包拯不可能是‘’昆仑奴‘’的后代。

  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。

  中华民族是个大概念,就是以汉族来说,从汉朝至今,未经融合的汉人可能已经微乎其微了。以历史上最广泛的民族大融合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看,史有明文计载的外族改易姓氏与汉人同的,达百姓以上,比如原俟力伐氏改为鲍氏,此后就没有俟力伐氏了,而继之的则是鲍氏。也就是说单从姓氏上在此后是分不出这些改姓外族与汉族的区别的。

  题目所说的昆仑奴,是唐宋时对雇用外族佣人的统称。也有说专指西南域海上诸小国皮肤黝黑的外来种族。历史上说包拯皮肤黝黑,便有人认为是昆仑奴后裔。其实这与皮肤颜色关系不大,历史上的昆仑奴并不是都皮肤黑,而汉人则也不是都皮肤黄。有貌如宋玉者,也有虽贵为皇后,但其丑为贾南风者。所以,这个已经无法真实考证的问题,还是由大家自己判断吧!


本文由 老黄历 整理编辑,转载请注明出处,原文链接:https://m.qncha.com/nongli/article_eLzb5PYYQj0p.html

热门文章
民俗文化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