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正文

9个常用俗语背后的典故

2024-07-01 19:20
248人阅读
“和尚打伞,无法无天”是一句民间俗语,其原本是“和尚打伞,无发无天”。其中,发和法是谐音,和尚就是常说的僧人。为了方便修行,和尚都需要剃度,也就是没有了头发。而打着伞,看不到头上的天空,也就是无天。后来,无发无天演变成无法无天,借此来表示一些不讲究规矩,不遵照法律制度执行的人。1970年12月18日,毛泽东会见老朋友埃...

  “和尚打伞,无法无天”是一句民间俗语,其原本是“和尚打伞,无发无天”。其中,发和法是谐音,和尚就是常说的僧人。为了方便修行,和尚都需要剃度,也就是没有了头发。而打着伞,看不到头上的天空,也就是无天。

  后来,无发无天演变成无法无天,借此来表示一些不讲究规矩,不遵照法律制度执行的人。

  1970年12月18日,毛泽东会见老朋友埃德加·斯诺时,曾引用了这一句话。毛泽东说,“我不怕说错话,我是无法无天,叫和尚打伞,无发(法)无天,没有头发,没有天。”

  但让毛泽东意想不到的是,他当时和埃德加·斯诺说的这一句话,后来被做出了各种解释,甚至是曲解了他的意思。而且,一部分人更是臆断的说“毛泽东轻视法治”,“本质上不愿意受法律的约束”,以及“政策就是法”等。

  其实,这些人似是而非的看法,都曲解了毛泽东主席的意思。当时,毛泽东在会见埃德加·斯诺时,两人会谈近五个小时,一直从上午九时持续到下午13时50分。在两人谈到最近的“文革”问题时,也谈到了其中的个人崇拜问题。

  对此,毛泽东很坦诚地对埃德加·斯诺说自己不赞成个人崇拜,而且批评了那种标语、画像,以及石膏像式的个人崇拜,并且还主动地说要给个人崇拜降降温。与此同时,毛泽东又问埃德加·斯诺,柯弗兰和艾德勒这些在中国工作的美籍专家,是否和斯诺谈过这些问题。

  闻言,埃德加·斯诺说他们也谈过这些问题,但是不像毛泽东这般坦率。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毛泽东才说出了“和尚打伞,无法无天”这一句话。

  毛泽东说,“就是,他们有点迷信,还有一点恐惧,怕说错了话。我不怕说错话,我是无法无天,叫‘和尚打伞’无发(法)无天。”

  从这句话中,不难发现,毛泽东当时所说的无法无天,并不是那些人臆断的“轻视法治”,而是冲着迷信、恐惧,以及怕说错话等情况来说的。换句话来说,毛泽东是在说自己不迷信,不害怕说错话。

  同时,也是在实事求是的对待个人崇拜这一问题,并没有涉及到法律这一层面的意思。只不过,后来人只是片面的截取,从而曲解了毛泽东的意思。

  再说,毛泽东对于法治也是倾注了心血的。在1954年,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,毛泽东就曾亲自参与起草和制订。当时为了起草这一部宪法,毛泽东可是查阅了大量的世界各类宪法和相关资料。

  毛泽东曾说,“一个团队要有一个章程,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,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,是根本大法。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,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,使全国人民有一个清楚的轨道,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,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。”

  在将近七个月的时间里,毛泽东当时所主持的宪法起草小组就起草了一二十个稿子,召开了九次全体会议;八千多个人在两个多月内就草案初稿进行逐章探讨,单是提出的意见就足足有五千九百多条。

  而且,在第一部宪法草案公布后,毛泽东还向全国各界征求意见。面对这样的情况,说毛泽东“轻视法治”的看法无疑是站不住脚的。

  所以说,“和尚打伞,无法无天”一说,毛泽东本来就是针对不迷信,不怕说错话来说的,并没有涉及到法律的意思。只不过,就是后来人过于望文生义,不实事求是而已。

  一一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,博大精深,无所不包,拥有历代不间断积累下来的典籍,从而创造了极为丰富的词语。

  一一古语、雅言、现代俗语、方言俚语、戏谑隐语等等,浩瀚汪洋,丰富多彩,趣味盎然。

  初出茅庐

  一一茅庐:茅屋,茅草房。在这里特指诸葛亮未出仕时所居住的南阳草庐。四大名著之一《三国演义》中描写:东汉末年,刘备三次登门,请诸葛亮出山,帮助打天下。当时,曹操派乒攻打刘备,诸葛亮使用计策,在博望坡埋伏,採取火攻曹军的方法,以少胜多。当下人们赞扬道:“博望相持用火攻,指挥如意笑谈中,直须惊破曹公胆,初出茅庐第一功。”

  一一现在把初次出来做事的称为“初出茅庐”,或者比喻刚入社会,缺乏经验,有点莽撞。

  一一鲁迅《彷徨、高老夫子》:“那傻小子是'初出茅庐`,我们准可以扫光他!"

  吃闭门羹

  一一典出唐、冯贽《云仙杂记、迷香洞》:“史凤,宣城妓也,待客以等差。甚异者,有迷香洞、神鸡枕、锁莲灯。次则交红被、傅香枕、八分羊。下列不相见,以闭门羹待之,使人致语曰: ′请公梦中来'”。“吃闭门羹”当初是说,来见妓女史凤的需做的诗、词不合格,就在大门口放一碗粥之类的食品,打发你喝完就请回吧。

  一一现在多用以比喻被人拒之门外或把客人阻挡在外面不让进屋,而没有 “羹” 之类的食品了。

  一一例如:赵长天的《棋瘾》:“小邹准是吃过几次闭门羹,当然不来了”。


本文由 数字吉凶 整理编辑,转载请注明出处,原文链接:https://m.qncha.com/jx/article_2DKN5g1xo39B.html

热门文章
休闲娱乐类